种植业

畜牧业

设施园艺

农业机械

农产品与市场

政策法规

资源与生态

健康饮食

西藏玉米生产概况及发展应用前景

来源:《西藏农业科技》2008年第三期    作者:曲吉     发布日期:2009-01-14


    


 



  
一、西藏玉米生产概况

西藏玉米分布范围较窄,种植面积较小,多在喜马拉雅山南坡的藏南和藏东南边境农林区种植,传统区域包括昌都地区芒康县的盐井、荞林乡,左贡县的田妥乡及察隅县竹瓦根、上察隅、下察隅乡和察隅农场,林芝地区波密县八盖乡,墨脱县下三乡,林芝县东久乡,山南及日喀则地区的吉隆县吉隆乡,聂拉木县樟木乡,定结县 陈塘乡,错那县勒布乡等都有一定面积的栽培。传统玉米产区的海拔上限为3200米,垂直分布在海拔1700-3200之间,随着近年来新品种的不断引进和地膜覆盖栽培技术的应用,玉米分布上限呈上升趋势,目前在海拔3500-3700米的拉萨、泽当等地种植早熟玉米也可正常成熟,采用地膜覆盖技术种植中晚熟品种也获得了成功,而且经试验,在海拔3840米的日喀则市种植早熟玉米品种也获得了成功。已接近玉米垂直分布上限(南美安第斯山区)的高度。    

西藏玉米以夏季复种为主,春播面积比较小。春播玉米一般在3月下旬至4月上旬播种,8月上旬收获,夏播玉米一般在冬小麦、冬青稞等作物收获后,于6月上旬 播种,10月下旬收获,,在种植方式上一般采用顺犁沟条播,零星地块采用穴播,大部分地区有将玉米与大豆、鸡爪谷、马铃薯等作物间套种在一起的习惯,通常有冬青稞-玉米+马铃薯;冬青稞-玉米+鸡爪谷等,耕作和田间管理十分粗放,,一般仅于播种前施少量底肥,中耕除草1-2次。

目前生产上应用的品种仍以传统的农家品种为主,虽有较好的适应性,但丰产性、抗病性较差。西藏玉米地方品种多属硬粒型,少数为中间类型,种子有黄、白、红、黑多种颜色,大小不等,百粒重15-39克,籽粒品质较好,依据种子和穗轴颜色,西藏玉米可分为黄玉米、红玉米、白玉米、花玉米等8个变种,其中芒 康、察隅县的早熟玉米品种,当地群众称甲基右洛,即八九十天成熟的玉米,植株高度在200厘米左右,穗位较低,一般在基部向上的第三节位上,抗病力强,品质好,察隅、米林栽培的花玉米,果穗长20厘米左右,百粒重36克以上,产量较高。传统的西藏玉米以食用为主,有的地方也作饲用。

1985年以前,西藏全自治区玉米常年播种面积为2.6-3.1万亩,平均亩产201.5-247.5公斤,玉米播种面积约占全区粮播面积的1- 1.5%,到1989年发展到了5万多亩,产量也得到了一定的提高。

二、发展应用前景

(一)、影响西藏玉米生产发展的限制因素

1、气候因素

西藏主要农区海拔较高,早春少雨,热量条件不足,因此种植玉米不易成熟,近年来虽采用玉米地膜覆盖栽培技术使这一问题得到了解决,但地膜玉米的生产成本较高,与直播玉米比较,地膜玉米的投入增加了83.4%

2、玉米育种科研严重滞后

与青稞、小麦、油菜等作物的育种科研相比,我区玉米的科研育种工作严重滞后,虽起步较早,于1953年开始进行,但仅进行了引种试验和农家品种的搜集与评 选等初步的工作,且由于重视程度不够,连这些试验结果也未能在生产得到应用,使我区玉米在生产上仍以各地区农家品种为主,单产水平较低。

3、产业链的脱节是我区玉米无法形成规模生产的最主要的限制因素

目前在我区,与玉米相关的食品和饲料生产加工企业几乎没有,群众所生产的玉米和秸秆无处销售,只能自产自用,因此无法形成规模化的生产。

(二)、我区玉米生产的应用前景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全面实施,我区农业和农村经济步入了跨跃式发展的快车道,以种植业为主的传统农业增长方式已满足不了现代农业的发展需求,而大力发展 农区畜牧业是我区农业生产新的经济增长点,目前各地市都在大力发展奶牛和各类畜禽养殖基地建设,且规模在不断壮大,对优质饲草的需求不断增加,而玉米由于其丰富的营养成分,良好的适口性和相对较高的生物产量,越来越受到各地涉农部门的重视和青睐,自治区农牧厅早于2004年从北京中科院遗传所引进科青1号 等优质青饲玉米品种在拉萨、日喀则、山南、林芝、昌都五地(市)进行的高产栽培试验示范, 2006年种植规模已达到5000亩,且推广力度在逐年增大。因此,我区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给玉米生产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且随着我区农区畜牧业的不断发展,其发展应用前景将十分广阔。

通过手机扫描上面二维码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