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西藏森林病虫害发生面积逐年增加,危险性病虫害不断出现。本文对西藏森林病虫害发生的主要种类和发生日趋严重的主要原因进行探讨,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西藏森林病虫害防治面临的形势及其应采取的对策。
关键词:西藏 森林 病虫害现状 对策
1森林病虫害发生现状与特点
1.1西藏高原生态特点
西藏高原平均海拔4000m以上,是地球上海拔最高的高原,为全球瞩目的“第三极”,同时又是世界上最大的高山植物宝库,全区土地总面积120.48万平 方公里,森林面积1389.61万公顷,森林面积仅次于黑龙江、四川、云南、吉林四省,居全国第五位。活立木总蓄积量22.945亿立方米,活立木总蓄积 量名列全国第一位。由于复杂的地形和多样性的气候,使西藏成为一个生物资源非常丰富的地区。野生植物十分丰富,是中国植物种类较多的省(区)之一。西藏高原总的地势特征为西北高、东南低,呈阶梯形倾斜,形成奇特多样的地势,从东南到西北呈现出带状变化,即亚热带-温暖带-温带-亚寒带-寒带,湿润-半湿润 -半干旱-干旱。
1.2病虫害发生面积逐年递增
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我国森林病虫害发生呈上升趋势,2005年全国发生面积达1.4亿亩(不含天然次生林、灌木林、荒漠植被病虫和有害植物),年均经济损失880亿元。1980年后376种病虫害在省际间扩散蔓延,其中害虫238种,病害138种。 我区近几年随着天然林资源保护、重点区域造林、封山育林、拉萨周边地区生态林建设、西藏(阿里、那曲)荒漠化防治、退耕还林等工程年平均累计造林面积已达 100余万亩,与此同时森林病虫害的发生面积也逐年递增。
1.3我区主要一些林业病害虫
在我区森林上发生的主要病虫害有以下几种:
杨二尾舟蛾(Cerure menciana Moore):主要分布在拉萨、山南、日喀则、昌都等地区,人工林发生面积大,主要危害杨树,在局部地区已成灾爆发。是我区林业本土的虫种之一。
春尺蛾(Apocheima cinerarius Ershoff)又名春尺蠖、沙枣尺蠖。主要危害杨、柳、榆、槐、沙枣、桑等。是近几年林业严重突发性虫种,在雅江防护林已造成严重危害,发生面积达30 余万亩,其中重度发生面积10万亩,整个雅江防护林发生虫情地段如同火烧,一片通红,严重威胁着我区几十年造林成果。
杨树腐烂病:是西藏杨树上主要病害,在人工林、苗圃均普遍发生。造成人工林每年枯死几十万株,危害严重。
青杨天牛(Saperda populnea L):九十年代引进苗木时传入我区,属蛀干性害虫,目前已在我区局部地区形成疫点,已经对其进行了紧急除害处理,但后续防治仍刻不容缓。
榆白长翅卷蛾(Acleris ulmicola):主要危害拉萨周边行道树及罗布林卡公园古榆及各种榆树上,并有向外蔓延扩散趋势。 象甲类:危害杨树、榆树、苹果、桃、梨等多种植物的象甲有许多,主要有长毛喜马象(L. longisetosus Chao)、尖角喜马象(L. acutus acutus Aslam)、半圆喜马象(L. semicircularis Chao)、铜色喜马象(L. acutus Marshall)。长毛喜马象分布在拉萨河谷;尖角喜马象分布在林芝、日喀则;半圆喜马象和铜色喜马象主要分布在拉萨、日喀则、山南、林芝等地区。
蚜虫类:主要有藏柳长痣大蚜(Longistigma xizangensis Z)、藏枝瘿绵蚜(Pemphigus chomoensis Chang)、毛埃斯蚜(Sigmacallis pilosa Zhang)、藏叶瘿绵蚜(P. chomoensis Chang)、筒瘿绵蚜(Pemphigus cylindricus Zhang)、苹果绵蚜(Eriosoma lanigerum(Hausmann))。其中藏叶瘿绵蚜分布广、危害重;藏柳长痣大蚜在局部地区可周年危害,拉萨、日喀则等危害竹柳、杨树等,严重影响城市绿化景观;苹果绵蚜是西藏危害经济林木苹果的主要害虫,分布主要在拉萨、林芝等地市。
金龟子类:主要有园林发丽跋(Phyllopertha horticola L)、丽腹弓角鳃金龟(Toxospathius auriventris Bates)、泥胸鳃金龟(Hoplosternus nepalensis nepalensis hope)、婆鳃金龟(Brahimina sp.)、小青花金龟(Oxycetonia jucunda F.)。园林发丽跋分布广,东起昌都西至日喀则分布海拔2300-3900米,常与丽腹弓角鳃金混合发生在沙壤地及种植条件相对好的地方,该虫食性杂,危 害杨树、柳树、榆树、苹果、梨、银杏、云杉、松树、栎树等,成虫取食嫩梢、枝叶及花果补偿营养,幼虫统称“蛴螬”,取食萌发种子、苗木基部树皮和根的皮 层,咬断幼苗根、茎,轻则缺苗断垄,重则毁种毁林。
梨树、柏树锈病:林芝地区发生较多,并因营林规划不合理,发生严重。
森林害鼠(兔):发生呈总体上升趋势。高原鼠兔、野兔在一江两河地区人工林、苗圃发生趋于加重,近几年全区各地危害有不同程度的上升。
2造成我区森林病虫害发生日趋严重的主要原因
2.1人工林面积不断增加
近几十年我国森林病虫害发生日趋严重的重要原因是人工林面积迅速扩大。自1950年代起至1980年代,中国人工林面积增加近50%。人工林达4645万 h㎡,与此同时,森林病虫害的发生面积也增加了近40%,两者基本上呈同步增长的趋势。我区近几年因为国家对西藏生态环境的重视加强,投资力度加大人工林 面积也逐年增加。山变绿了、空气含氧量增加了、生态环境日渐好转。但因所建立的人工林多为单一树种的纯林,这样的人工森林生态系统非常脆弱。因此,有害生物一旦传入发生,在较短的时期内就造成大面积的爆发流行,从而导致巨大的经济损失。
2.2人为传播加剧病虫害扩散
由于近几年我区大量国营、私营苗圃拔地而起,大量从内地或其他地方引进苗木,从而带进了西藏以前未发生的一些病虫害,特别是那些危险性的病虫害,容易造成西藏林木大面积的毁灭。
据调查目前已传入西藏的危险性包括:青杨天牛(Saperda populnea L)、白杨透翅蛾(Paranthrene tabaniformis) 、光肩星天牛(Anoplophora glabripennis)、桑天牛(Apriona germari),这四种都是蛀干性的林业危险性有害生物。
对中国桑天牛分布区温湿度阈值分析结果,该虫在西藏完全能够完成生长发育繁殖的全过程,并在西藏定居;青杨天牛(Saperda populnea L)在一江两河地区人工林发生严重,白杨透翅蛾已在林芝、拉萨普遍发生,且为害率在林芝为23.64%,在拉萨为51.61%,虫口密度在拉萨2头/株, 在林芝1头/株,对苗木、幼树威胁极大。
2.3防治工作始终处在被动应急
我区几十年来森林病虫害的防治工作大多数是围绕救灾而开展的,病虫害一旦发生,人往灾区跑,钱往灾区投,只在救灾上重视,没在放在控灾上下功夫。
2.4外来有害生物入侵频率加快,防治难度大
我区幅原辽阔,生物类型复杂,国外、省外有害生物一旦入侵和定殖,就很难控制和扑灭。加之我区植物检疫人员少,机构不健全,除个别疫情被扑灭外,其他有害生物疫情均未能彻底封销、控制和扑灭。
2.5长期不合理的使用化学农药
病虫害爆发后,一味依赖化学农药,不仅杀伤大量天敌,病虫产生抗药性,而且使森林生态环境恶化。另外,防治手段不能适应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的客观要求,各 地县严重缺乏符合林业特点的防治药剂和药械,防治效率低。
3西藏森林病虫害防治对策
3.1加强西藏森林保护,防治森林病虫害工作意义重大
西藏作为青藏高原的主体,生态环境的好坏不仅关系维护国土生态安全,而且影响到东南亚地区生态环境的安全。随着我区人工生态林、防护林、公益林的数量和比例不断增加,这些人工林比一般的用材林,其病虫害防治的任务将更加突出,因此,做好人工林病虫害的治理将是整个森林病虫害治理工作的重点之一。
3.2持续发展的观点,变被动防治为主动预防
我区森林病虫害防治普遍存在的突出问题之一是重治不重防。事实上,在森林培育过程中,如何在营林的各个环节如选种、育苗、选地、经营、抚育及采伐中,注意保障树木的健康生长,减少病虫来源,协调各生物间关系,提高树木抗性,是实施森林病虫害有被动防治转为主动预防的根本途径。
遵循森林可持续发展的观点,森林病虫害防治今后应贯穿于整个经营工作之中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以生态学为基础,以营林技术为主要手段的森林病虫害综合治理。
3.3加强植物检疫,强化执法力度
我区森检机构成立较晚,机构不健全,人员少,检疫手段落后,我区各级部门必须重视植物检疫工作,建立从省级到地级到重点林业县和重点生态县的各级独立森检机构和人员,提升检疫技术水平,以杜绝或减少危险性病虫害传入我区。并应加强国内省区、地区间的植物检疫联防联检,防止有害病虫害蔓延扩散。同时建立森林 病虫害的监测预报体系,确定病虫害的管理防治指标,及时防范,减少危害和损失,将森林病虫害控制在经济允许水平之下。
3.4环境保护与合理使用化学防治
从森林病虫害防治领域来看,化学防治作为一种应急措施,具有高效、快速的控制病虫害爆发成灾的特点,不失为森林病虫害防治的重要手段和途径之一。然而化学防治分别存在毒性大、残留多和抗药性的问题。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公民环保意识的增强,对化学农药的使用要求将会越来越严格。因此,为了满足药剂和社会发展的 需要,研制应用低毒、高效、用量少、选择性强、对环境无副作用的新型药剂和施用技术势在必行。应用不污染环境的稳定高效的生物制剂和性引诱剂,辅助控制虫口密度和病菌技术的作用,这是今后森林病虫害防治的一个重要方向。
3.5实施森林健康工程